现实生活中,对建筑的私搭乱建、肆意改造似乎已经成了常态。为了满足现阶段某些用房需求,很多人盲目任性,或撤掉几根柱子,或打几个门洞,以为这就解决了根本问题并为此沾沾自喜。殊不知,建筑作为一个承载的整体需要考虑其整体的安全性、耐久性,违规的结构更改终将害人害己。
守护建筑结构安全,上海悍马初心不改。历史告诉我们,灾难不会凭空发生,而是关键事件的连锁效应。今天,小悍就从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倒塌案例中梳理缘由,为您剖析每一个致命时刻的蛛丝马迹。
新加坡新世界酒店倒塌案例
事故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新加坡新世界酒店虽然普通的不值一提,却是“小印度”最高的大楼之一。这一天,大楼内的职工像往常一样整理情绪开始新的工作,忽然,随着一声怪异的声响,大楼开始微微晃动,紧接着在令人恐惧的60秒内,整栋建筑土崩瓦解,钢筋水泥山呼海啸般向人们砸下来。这场空前的灾难共造成33人死亡,17人受伤,被称为“二战以来新加坡最大的灾难”。
大厦的倒塌世人惋惜,直到今天去新加坡旅游,路过“小印度”,当地的导游都会跟你说:瞧,这里就是当时发生大灾难的地方。
一栋已经安然伫立了十五年的建筑,缘何顷刻化为乌有?
缘由一:三无人员参与工程设计,结构强度严重不足
大楼规划申请批准后,原本雇来的建筑师却因为新加坡生意不好做跑去了马来西亚,导致接下来的大楼设计工作一时找不到人手。于是,出于省钱的考虑,建造方找到了当时建筑师手下的制图员让他来设计大楼。制图员仅仅上过理工学院的制图课,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建筑师训练。之后,建造方又找来了另一位制图员负责结构设计。就这样,这栋将来成为“小印度”最高建筑的大楼的命运就把握在这两位制图员的手里。
可想而知设计的大楼图纸漏洞百出:结构尺寸大小随缘、错误连篇的计算书以及懒省事只校核最好算的结构。更致命的是,制图员在大楼设计时算进了“动荷载”,却完全忘了“静荷载”,也就是大楼自身的重量。以至于像26号和32号这样的重要支柱,根本无法承受大楼自身的重量。15年来,不为人察觉的微裂缝一直在大楼的混凝土柱子内蔓延,支撑大楼的很多柱子也早已濒临承受的极限,大楼随时面临着坍塌。
缘由二:使用功能改变 大楼荷载增加
最初的批文规定:大楼为6层的结构,地下室为停车场,一层为两个商铺和停车位,二楼是餐厅,其余楼层则是酒店。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楼已然成为了“小印度”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原本的大楼规划也变了又变,一层入驻了一家银行,二层原来的餐馆变成了夜总会。建造方甚至还在楼顶违规搭建了一个职工餐厅。这些结构体系的变更导致结构承受的荷载急剧增加。
缘由三:多次违规加装设施 大楼不堪重负
大楼倒塌前,建造方曾违规外加装了很多设施。这些没有报备的设施包括:一个重达22吨的银行金库、三个位于屋顶的冷却塔、50吨装饰外表用的重型瓷砖。附加设施对于设计规范强度足够的建筑而言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先天设计不足的新世界酒店却是致命的威胁。额外的重量加剧了混凝土的受压,肉眼无法察看的微裂缝就在大楼建材的深处扩散,最终导致支柱表面形成破裂。
缘由四:坍塌预兆未引起重视 表面修修补补无济于事
大楼的脆弱并非无人知晓,建造方在大楼施工时就曾经紧急修改过设计。1970年,为了弥补施工或设计上的失误,建造方曾给地下室的9根柱子包上了砖,还偷偷在里面埋上了钢轨。然而被包了砖的柱子施工质量奇差,柱脚偏心、二次浇筑、尺寸不符,连钢筋都少了25%。
时间推移到1974年后,大楼出现了很多可怕的征兆。例如酒店三楼的一些房间墙面上出现了一米多到两米的裂缝,有的宽度达到了2厘米,而建造方在得知情况后也仅仅是用水泥简单地进行了修补。直到大楼倒塌前,诸如墙面开裂、门框变形、天花掉渣的现象已经出现了无数次。
3月15日倒塌的当天,地下停车场落下大量碎渣,建造方此时依然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命令两名工人从旁边的工地搬来一根四五米高的方木顶住天花板。
最终,大楼在一次又一次向人们发出警示后轰然倒地。
新加坡新世界酒店的倒塌并非一日集成。时间倒退回1970年代,如果在大楼建设初期,专业的结构设计团队来把控全局,就不会给灾难种下祸根;如果在运营的过程中,业主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并告知相关部门,而不是一味隐瞒事实,做一些无伤大雅的修修补补,就不会有这么多生命葬送于此。
归根结底,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和对结构安全的盲目无知造成了悲剧的发生。面对例例悲剧,上海悍马痛心疾首,为此,作为加固材料业界领军企业,十余年来为着“消除混凝土结构安全隐患,守护生命和建筑”的使命不懈努力,初心不改,无视喧嚣。
本文链接http://www.shhorse.com/Article/ezylxdjpzdd_1.html
(本文系悍马加固材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于本人联系,如有侵权,后果自负。)